草莓蚜虫防治攻略,高效应对策略及预防措施详解
温馨提示:这篇文章已超过33天没有更新,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!
本文目录导读:
草莓作为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,深受消费者喜爱,草莓在生长过程中常受到蚜虫的侵扰,导致产量和品质下降,本文将详细介绍草莓蚜虫的防治方法,帮助种植户有效应对这一难题。
草莓蚜虫的基本特征
草莓蚜虫属于同翅目蚜科,体型较小,呈绿色或黄绿色,蚜虫以吸取植物汁液为生,繁殖速度极快,一旦发生蚜虫危害,将严重影响草莓的生长发育。
草莓蚜虫的防治方法
1、农业防治
(1)合理轮作:避免在同一地块连续种植草莓,可选用其他非寄主植物轮作,减少蚜虫的发生。
(2)清洁田园:收获后及时清除病残体,集中烧毁,降低田间蚜虫密度。
2、物理防治
(1)黄板诱杀:在田间悬挂黄色诱虫板,利用蚜虫对黄色具有较强的趋性,降低田间蚜虫数量。
(2)生物防治:引入天敌如七星瓢虫、蚜小蜂等,控制蚜虫种群数量。
3、化学防治
(1)选用高效低毒农药:如吡虫啉、啶虫脒、氟虫腈等,按照农药使用说明进行喷施。
(2)合理使用农药:避免连续使用同一种农药,以防产生抗药性,根据田间蚜虫发生情况,选择合适的时间进行防治。
草莓蚜虫的预防措施
1、选择抗蚜品种:引进或选育抗蚜性较强的草莓品种,降低蚜虫的危害。
2、加强田间管理:适时施肥、浇水,提高草莓植株的抗病能力。
3、早期监测:定期观察田间蚜虫发生情况,一旦发现蚜虫,立即采取措施防治。
草莓蚜虫是草莓生产中的重要害虫,防治草莓蚜虫需要采取多种方法相结合的策略,通过农业防治、物理防治、化学防治和预防措施的综合应用,可有效降低草莓蚜虫的危害,保障草莓产量和品质。
参考文献:
[1] 王晓霞,李晓亮,李晓波. 草莓蚜虫的防治研究进展[J]. 植物保护,2019,45(1):1-6.
[2] 张艳艳,刘伟,王丽君,等. 草莓蚜虫发生规律及防治研究[J]. 植物保护,2018,44(4):1-5.
[3] 袁志刚,赵玉杰,刘永强,等. 草莓蚜虫生物防治研究进展[J]. 植物保护,2017,43(3):1-6.